記得國小有一位導師,雖然很抱歉的是我忘記了她的姓名,但我記得她教導了我很多很好的觀念,還記得她送給班上每個人一本書,書裡有很多發人省思教人向善的小故事,很遺憾的是那一本書自長大以來,就不曉得收到那裡去了。
受了老師和那本書的影響,我自小就很怕殺生,還記得小時候曾救過螞蟻過水= =+從小就不挑食,最愛吃的是菜類,我也是一般人,很多醫師、專家都說要吃菜吃肉才能營養均衡,我想肉類的營養的確是必要的,但我仍然會少吃,一是希望體質不要太過於酸性,二來是吃多了我個人的良心會有一點不安,人說吃素的人是剛好因緣頓悟到了,才會突然想要吃素,一般的人不太可能說吃素就吃素,我有一位高職同學,我曾好奇問她為何要吃素?她說有一天吃完肉便肚子疼痛不已,那次之後,她便開始吃素,說也奇怪,我偶爾也是會肚子痛,但卻從來沒有領悟到我要吃素:p
所以像我個人也是沒有辦法做到吃素(但會偶爾去素食店吃素食),感受比較深的時候是去醫院探望病人之後,便會有想要吃素的念頭(當天那一餐),因為看到一些病重的人,自然感受到憐憫之心,想要吃素淨化一下心靈上的罪惡感,貼這篇文章不是要大家支持或不支持吃素,而是希望如果能,就盡量不要為了己慾而殺生,玩弄生命。
【引用】
不殺生是佛教的根本五戒之一。根本五戒,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(出家眾根本斷淫)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五戒,在印度不是佛教所獨有,比佛教歷史更古老的婆羅門教、耆那教,也各有其五戒。內容雖不盡相同,但均有不殺生這一條。不過其他宗教的不殺生,指不殺人而言,而佛教的不殺生,是除人之外,還包括著一切眾生——有情識的生命。為什麼呢?因為佛教的基本觀念,是眾生平等,眾生皆具佛性、皆可成佛。既然眾生平等,眾生皆具佛性,如何能殺害同類呢?
我國的孔子最重恕道,他說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佛陀在《四不壞淨成就經》中說:「若有欲殺我者,我所不喜,我若所不喜,他亦如是,云何殺彼?作是覺已,受不殺生戒。」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中,佛陀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:一者於諸眾生,普施無畏。二者常於眾生,起大悲心。三者永斷一切瞋恚習氣。四者身常無病。五者壽命長遠。六者恆為非人之所守護。七者常無惡夢,寢覺快樂。八者滅除怨結,眾怨自解。九者無惡道怖。十者命終生天。
雖然如此,但佛陀住世時代印度人並不吃素,佛教僧團的比丘也不吃素。何以故呢,因為印度的文化傳統、社會背景,沒有素食的習慣。僧團比丘托缽乞食,人家給什麼比丘吃什麼,沒有選擇的餘地。所以直到現在,南傳佛教比丘仍然遵守這一傳統,施主給什麼吃什麼,包括魚肉在內。西藏佛教的僧侶也不吃素,那是地理環境使然。古代西藏不種植五穀,只有以牛為食。
佛教傳入我國,和我國文化相結合。我國儒家文化以仁愛為本,對於動物,所謂:「見其生不忍見其死,聞其聲不忍食其肉。」並且我國出家人不托缽乞食,在寺院中自炊自食,所以就形成了素食的傳統。出家僧侶既然素食,在家信眾也多數素食。素食的目的,是在於培養我們的慈悲心。
佛陀時代雖然允許比丘吃肉,但只許被動的接受,不許主動的索取。《五分律》記載:「若比丘到白衣家求乳酪、酥油、魚肉者波逸提。」因為佛陀不許比丘向施主求美食,比丘得到美食魚肉不敢吃,以此白佛,佛陀集合比丘告知說:「若不索美食自得而噉犯波逸提無有是處」,這是比丘可以吃肉的根據。但有三種「不淨肉」不可以吃,即一見為我殺者,二聞為我殺者,三有為我所殺之殺念者。在這些條件下,當然更不許為了口腹之慾而自己殺生了。 來源:http://book.bfnn.org/books/0556.htm 戒殺與吃素-于凌波居士著
留言列表